丹东生物质颗粒:农林废弃物的“变身”之旅与绿色担当
2025-11-03 来自: 丹东宏阳生物质颗粒制造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2
鸭绿江畔的丹东,素有“辽东粮仓”“林业之乡”的美誉,每年海量的柞蚕树轮伐材、水稻稻壳、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,曾是困扰当地的“生态包袱”。如今,这些废弃物经过破碎、烘干、制粒等工艺,摇身一变成为环保的丹东生物质颗粒,不仅化解了污染难题,更在清洁取暖、工业供热等领域挑起大梁,成为边境城市绿色发展的“隐形引擎”。

丹东生物质颗粒的“诞生”,自带地域禀赋的基因。凤城市的柞蚕产业闻名,每年10万余吨的轮伐柞蚕树,木质坚硬、热值稳定,是制作颗粒的原料;东港市百万亩稻田产出的稻壳,经加工后形成的颗粒透气性好、燃烧充分;再加上周边山区的木材加工边角料、玉米秸秆等,构成了“因地制宜、多元互补”的原料体系。当地企业通过建立“农户收集+村镇转运+工厂加工”的原料回收网络,让原本焚烧或堆积的废弃物“身价倍增”,仅凤城市就有上千农户通过售卖原料实现增收,形成“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在丹东的供暖季,生物质颗粒的“用武之地”尽显无疑。元宝区一家社区供暖站,将传统燃煤锅炉改造后改用丹东生物质颗粒,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“过去烧煤时,不仅要应对脱硫脱硝设备的高额维护费,还常因环保不达标被预警;现在用颗粒,燃烧时几乎没有黑烟,灰渣量只有煤炭的十分之一,每吨燃料成本还比天然气低30%,整个供暖季能省近20万元。”除了民用取暖,在丹东的服装加工厂、食品烘干厂等企业,生物质颗粒也成为刚需——其4200大卡以上的热值能满足工业生产的温度要求,且燃烧后的灰渣可直接作为有机肥还田,实现“从田间来,回田间去”的闭环。
经过多年培育,丹东已形成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、配套服务完善的生物质颗粒产业生态。以丹东宏阳为代表的企业,通过引进全自动制粒生产线,将原料利用率提升至95%以上,年产颗粒达2万吨,产品不仅覆盖丹东全域,还远销营口、大连等周边城市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地企业还针对性研发适配产品:针对山区农户分散取暖需求,推出小包装便携颗粒;为工业客户定制高致密颗粒,降低运输成本。这种“适配”的产品策略,让丹东生物质颗粒在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如今的丹东生物质颗粒,正从“本土好用”向“内外兼修”升级。面对原料收集季节性波动的问题,企业通过建设大型烘干仓储中心,实现原料全年稳定供应;为拓展市场,部分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研发低氮燃烧技术,让颗粒适配更严苛的环保标准。随着北方清洁取暖政策的持续推进,以及丹东对朝贸易通道的不断完善,生物质颗粒还有望借助边境优势走出国门,成为跨境能源合作的“新名片”。


